優先研究主題
屬優先研究主題範疇的項目會獲優先考慮。 本輪申請的優先研究主題和具體例子為﹕
可再生能源
香港人口極度稠密、摩天大廈林立,既沒有本地燃料資源,亦缺乏有利於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條件。我們期待申請者就可再生能源提出創新的研究建議,該等研究建議需要有助克服市區環境的限制並具潛力在香港加以發展,以期透過轉用更潔淨的燃料減低碳排放,例如進行有助改善置於縱向建築物的太陽能光伏系統的效能及解決安裝有關系統所引起的消防安全問題的研究,以及進行有助在都市環境(例如在樓宇天台上及沿高速公路)利用風能的研究。
如要大幅增加香港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我們需要探討不同種類的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潛力,包括尚未在香港廣泛應用的可再生能源(例如潮汐能及海浪能)。研究應就香港的情況探討這些可再生能源在技術及商業上是否可以替代傳統燃料,以促進本港轉型至低碳經濟。
儲電對可再生能源項目而言非常重要,可以解決間歇性發電、能源耗用出現時滯、缺乏電網接駁等問題。我們需要改善儲電的效能和成本效益的研究,而研究範圍可涵蓋傳統電池和新技術(如綠色氫氣),以期爭取進一步減碳的機會。
現時,如電網容量未能支援個別上網電價申請的系統的發電容量,電力公司可能要調整有關申請的發電容量。雖然電力公司可以考慮鋪設額外電纜或以容量更大的電纜取代現有電纜以強化電網,但當中涉及的工程不但成本高昂和耗時甚久,而且亦未必可行(例如若電網會途經私人土地,卻未能就工程取得私人土地業主的同意)。我們需要研究創新技術有助提升電力公司的電網在無需進行電纜鋪設工程的情況下接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統的能力,藉此推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以達至更深度減碳。
改善小型並網光伏系統(例如安裝在住宅樓宇天台上的有關系統)的能源效益表現的技術
電力公司推出上網電價計劃後,從截至2020年10月收到的申請數目(大約12,000宗)所見,各界對計劃的反應令人鼓舞。如果能夠透過創新的研究及發展(例如儲電科技)改善這些小型並網光伏系統的能源效益表現,將有助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整體發電容量,亦能為減少碳強度作出更大貢獻。
能源效益與節約
由於建築物的用電量約佔香港總用電量的90%,因此提高建築物的能源效率是減少碳排放最關鍵方法之一。現有建築物為數不少,因此改善現有建築物的能源效性可以帶來很多潛在得益。開發和使用創新解決方案(例如數據分析和新建築材料)以提高現有建築物的屋宇裝備系統和耗能器具的能效的研究建議,可有助實現這些潛在得益。
由於發電量約佔香港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二,而現有的燃煤發電機組已在被燃氣發電機組取代,因此改善燃氣發電機組的能源效率和碳移除(例如,通過先進的算法和物聯網)將減少發電的燃料成本,並有助於降低碳強度。可優先考慮有助提高能源效率並同時減少過程中碳排放的研究建議。
碳移除技術
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的技術有助抵銷源自無法完全減碳的界別的溫室氣體排放。碳移除有不同方法,各有不同負排放的潛力,例如造林和再造林、直接空氣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生物能結合碳捕獲與封存、土壤碳固定、海洋鹼化、增強風化等。低碳綠色科研基金的項目可涵蓋價格相宜、環保、社會接受,並可大規模應用的碳移除技術,例如為化石燃料發電廠而設的碳捕獲與封存系統。
氫經濟
能源界別減碳需要新技術的支持,以轉型至零碳或低碳燃料。世界其他地方就是否可採用綠色氫氣發電、輸電及蓄電有不少討論。此方面的研發有助我們了解綠色氫氣是否有潛力在香港成為一種安全、具成本效益及環保的另類燃料。
推廣電動車
電動車沒有尾氣排放,碳排放亦較低,所以政府一直積極推廣使用電動車。為了在有限電力供應的情況下盡可能在停車場中增加安裝電動車充電器的數量,近年市場上出現了電動車負載管理系統,以充分利用可用電力,並有效地為已連接的充電器分配電力。負載管理系統大多數是由電動車充電器製造商開發,用於控制自己品牌的充電器,因此,一個品牌的負載管理系統可能不兼容其他品牌的電動車充電器。在同一停車場內,不同品牌的電動車車主會因應各自電動車的需要而安裝不同品牌和型號充電器,這會令負載管理系統的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有需要開發適用於不同品牌電動車充電器的通用電動車負載管理系統標準。例如,開發通用負載管理系統可以採用開放式通信協議(如OCPP),並且將對應的核心命令標準化,亦可以在負載管理系統中設計不同的控制算法(如動態平均分配,排隊等)供客戶選擇,以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故障安全保障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電動車電池二次應用
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可支援研究香港不同品牌和型號的退役電動車電池二次應用。研究統一化退役電動車電池的輸出格式,以促進其二次應用,包括舊電動車電池連同太陽能板用於公共設施,後備電源,電源管理及穩定電網,電力中斷情況下使用的儲備電力以及支援可再生能源系統等。退役電動車電池的二次應用可延長其使用壽命、提升其價值及減碳。
廢塑膠的挑戰
發展「綠色包裝」是全球的趨勢。然而,廣泛應用其他替代包裝物料的合適性、影響以及可持續性卻仍有待研究確認。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可資助有關研究,探討一些可持續使用的可回收或可重用替代包裝物料,以減少產生一次性塑膠廢物和紓緩塑膠污染問題,達致減廢減碳。
此外,我們留意國際組織亦建議,而各地/不同學者亦正進行的研究,對單次使用塑膠產品或其替代品進行「生命週期評估」,研究這些物料/產品由生產至棄置對環境的全面影響。這些研究對象包括但不限於不同類型的可降解聚合物、可生物降解材料和其他類似的替代品。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可支持本地學者對可降解塑膠產品進行類似的「生命週期評估」或相關研究(例如研究可於海洋環境進行生物降解的物料,或適合於堆填環境的可生物降解物料等),以了解這些產品是否能於香港實際應用。有關的「生命週期評估」亦有助確認單次使用塑膠替代品能否有助減碳。
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可提供資助,研究把廢電器電子產品中的塑膠零件回收並轉化成有價值的物料的相關技術。如技術可有助優化塑膠循環再造新產品,從而減少耗用石化原材料,或能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起正面作用。廢電器電子產品內有不同種類的塑膠零件,但在循環再造前需經過除毒的工序,確保塑膠回收物中不含有害物質。現時,本地廢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商大多缺乏相關除毒技術,因此這些塑膠零件一般不會被循環再造。如能發展相關技術,將可有效減少棄置於堆填區的廢電器電子產品塑膠零件,亦能減少依賴出口這些廢塑膠作循環再造用途。
促進建立循環經濟:於香港應用生產者責任計劃下的回收物;以及發展科技以提升回收物收集和循環再造的效率及減少碳排放
透過落實「污染者自付」的原則和「環保責任」的理念,生產者責任計劃要求相關持分者分擔其包括收集和回收報廢產品的責任,因此有利於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可以支援一些便利生產者責任計劃推行的項目,例如為在生產者責任計劃下收集的回收物料尋求更多應用的出路,探究如何促進更好及更有效回收的技術,例如廢聚脂纖維塑膠飲料容器的「樽到樽」循環再造技術,或是可將廢聚脂纖維塑膠飲料容器轉化成高價值並有本地或國際市場產品的先進技術。這些技術或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生產者責任計劃鼓勵回收,從而減少使用自然資源,以及耗用製作新物料所需的能源。
政府一直發展社區回收網絡,收集市場價值較低的可回收物,以促進公眾參與廢物源頭分類和乾淨回收。創新的回收業務和循環經濟模式配合應用大數據系統、5G網絡數據通訊技術、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科技,以及其他科技和物流系統的發展,將有助改善可回收物和廚餘的收集和循環再造工序,提升其成效和效率及減少碳排放;亦有助管理和處理其他廢物如園林廢物和動物廢料,消減/控制廚餘暫存期間的氣味滋擾及鼠患等問題。
相關的技術包括應用「智能科技」(例如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卡、流動應用程式、4/5G通訊等)於以下例子:(a)自動化收集回收物料;(b)收集資料和數據,以優化可回收物的收集和處理效率;及(c)用作規劃工具,為社區設計特定的宣傳和推廣活動,或製訂政策和具體計劃,以促進社區積極參與廢物源頭分類和乾淨回收。
廢電器電子產品的重用和循環再造
太陽能板主要由光伏材料(包括矽、碲化鎘及銅銦鎵硒/硫)以及金屬框架和塑膠物料組成。一般而言,太陽能板的回收價值很低,基於經濟考慮,香港目前沒有回收商願意收集和處理廢棄的太陽能板。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越來越多公眾和工商界人士考慮使用太陽能板。有見及此,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可支持一些旨在延長太陽能板壽命或盡量減少產生廢物的項目,例如研究替代物料以延長太陽能板的使用壽命、探索「可再用的太陽能板設計」以及尋找替代物料(例如升級再造物料)來生產太陽能板的部件,以減少產生廢物。
回收及處理非惰性建築廢物
於建築工地分類建造物料,是最有效把可重用/可回收物料(例如惰性物料和金屬等)分類出來的方法,因各類建築廢物一旦混合,便很難再從中進行分揀。礙於建築工地大多面積有限(特別是樓宇建設項目工地),加上實施分類需要大量人力資源,承建商一直難以實施源頭建築廢物分類。如有輕巧的智能篩選設施,將能協助承建商實施源頭建築廢物分類。此類篩選設施更可應用人工智能,例如自動辨認及分類建築廢物,以減低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另外,這亦或能減少棄置廢物及耗用原材料及製造新產品所需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在2018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中約四分之一為建築廢物。為減輕堆填區的壓力,我們有逼切需要避免把建築廢物棄置於堆填區內。根據以往抽查分析,本港建築廢物包含不少可燃的竹及木料。我們亦留意到,利用建築廢物中的竹及木料作為能源或生物炭原材料是其中一個有效減廢的辦法。因此,其中一個研究的方向可能是研發適用於工地以內或以外的輕巧智能設施作可燃非惰性建築廢物處理,並從中轉製能源或製作生物炭。經此過程提供的能源,更可於工地補足機械和電器設施的電量需求。此設施亦可於其他地方如維修廠。這有助減廢及減少耗用原材料及製造新產品所需的能源,更有機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現時本港非惰性建築廢物的回收出路有限。為鼓勵使用再造物料,從而減少耗用天然資源及減輕堆填區的壓力,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可支持研發含回收建築廢物的建築物料(特別是用於建造非結構性建築物的建築物料)。有關研究亦應一併制定這些物料的技術規格。這能有效鼓勵回收建築廢物,達致減廢及減少耗用製造新產品所需的能源,或可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滲濾液處理
堆填區和廢物轉運站都會產生滲濾液。它含有高濃度的氨氮和難以分解的有機污染物。現時堆填區和廢物轉運站中的常規滲濾液處理技術(例如序批式反應器和熱氨氣汽提)所佔的空間及耗能都很高,導致潛在較高的碳排放。因此有需要研發用於處理滲濾液的更先進、節省空間和低耗能的滲濾液處理技術。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收費)
減廢減碳是全球大勢所趨。都市固體廢物按量收費旨在鼓勵市民及企業積極實踐源頭減廢。政府於2018年11月向立法會提交垃圾收費的條例草案,建議按「污染者自付」的原則落實推行垃圾收費。在擬議的垃圾收費下,都市固體廢物須以指定垃圾袋包妥,才能棄置於廢物車輛上,然後再運送往廢物處理設施(廢物轉運站及堆填區)。如需檢查大型垃圾桶(例如660公升垃圾桶)內的都市固體廢物有否以指定垃圾袋包妥,則只能在把這些垃圾桶升起並清空垃圾至廢物車輛的垃圾斗時才能做到。然而,由於垃圾收集站事務員或廢物車輛司機需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垃圾,他們可能難以觀察垃圾桶內的垃圾有否以指定垃圾袋包妥。開發在廢物車輛上的智能攝錄機或能夠幫助他們識別沒有以指定垃圾袋包妥的都市固體廢物。經由智能攝錄機收集的資料亦能夠協助政府在垃圾收費實施後評估不同處所的遵規水平。
空氣質素監測
在過往數十年,空氣污染監測的分析儀在設有空調的監測站內以交流電運行。每個監測站亦設有質量控制配套和標準氣,以確保測量數據的可靠性。儘管這傳統監測方法的數據質量穩定可靠,但基礎建設要求(土地、電力和傳送實時信息的實體連線)限制了這些設施在緊急情況或偏遠地方的調配使用。當我們為應付不斷演變的情況而考慮增加監測點時,高成本硬件亦是一個考慮因素。低成本及以電池運作的空氣感應器的最新技術發展,帶來許多以前不可能的監測應用機會。感應器可通過移動網絡發送數據,使它們的應用更靈活和具機動性。較低的資源要求也減少能源的需求,從而減少碳排放。微型空氣感應器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將支持智慧城市發展,並有助解決都市空氣質素和氣候問題。
改善雨水渠及近岸水域受污染而引起的臭味問題
維港近岸氣味狀況和外觀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構成近岸污染的主因是受污染的雨水經海旁的雨水渠口流出。現時已有計劃應用一般的處理及截流技術,如安裝旱季截流器及粗粒污染物渠隔以堵截在雨水渠內產生氣味的污染物。可是,在重點地區安裝旱季截流器往往受到土地空間限制,而粗粒污染物渠隔只能隔阻垃圾及油脂等污染物。就此,「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計劃可研究及發展先進、細小、高效及低碳 (如使用再生能源)的科技去處理或堵截在雨水渠內產生氣味的污染物。
雨水渠系統的污染物來自污水渠錯誤接駁到雨水渠及非點源污染(如街道活動及清洗公眾地方等)。相關政府部門一直致力調查及糾正錯誤接駁,以及推動市民改變非法排放的行為。除繼續在執法及公眾教育方面努力外,我們需要探索一些易於維修並的創新科技和工具,從源頭(如舊式建築物附近、露天市場及食肆等地方)將污染物隔篩或改道。
微塑膠的來源監察和從源頭阻截微塑膠的方法
污水處理廠是微塑膠進入海洋環境的其中一個途徑。根據海外文獻綜述,化學輔助一級處理過程的微塑膠去除率約為70%至80%,而二級處理過程的去除率或更高。目前香港大部分的污水已是經過化學輔助一級或二級處理程序後才進行排放。研發針對微塑膠的嶄新污水處理方法將有助提高去除效率,從而進一步減少微塑膠排放到海洋。切合本主題的研發項目包括微塑膠攔截設備、過濾或浮選技術、污水處理程序(例如絮凝劑/助凝劑的最佳添加量)等。
一些國外地區已開始制定管制方案,減少合成紡織品在洗滌過程中所釋出的微膠纖維。洗衣袋、洗衣球、洗衣機篩隔或洗衣工場過濾系統是減少微膠纖維釋出的潛在解決方案,但效能大多未能驗證,原因包括缺乏統一的標準檢測方法。切合本主題的研發項目包括設計收集或攔截微膠纖維的設備,改善產品設計或洗滌程序以減少在家居或商業洗滌過程中所產生的微膠纖維,以及制定量度和監測洗滌過程所釋出微膠纖維的檢測方法。
車胎及道路標記的磨損某程度上會引致海洋微塑膠污染。經磨損所產生的塑膠粒子會散落在路面,再被徑流沖入雨水渠,然後流入河流和大海。現時的雨水收集系統雖然能於日常清理的過程中清除部分的固體,但在大雨期間一些較細少的粒子仍難免會被重新揚起並隨徑流被沖出大海。切合本主題的研發項目包括設計清掃路邊塑膠微粒的機械和工具,以及攔截混雜在路面徑流中微塑膠的沙井、集水井、小型人工濕地等設施。
運用遙感技術處理海上環境事故
在海上事故中追踪和監察漏出的海上污染物(例如︰油污和海上垃圾)關鍵對策。 相比傳統水質及污染物監測方法,衛星圖像理論上能在更大範圍進行概要觀察和測量海上污染物。然而,以衛星圖像技術處理海上事故仍然受到不同限制,例如雲層遮蔽,軌道頻率,圖像分辨率,以及難以從光譜信號中識別污染物。因此有需要開展運用智能科技於遙感演算法和探測系統的研究項目,以發展在衛星圖像中識別污染物的技術,從而快速有效地了解污染物的分佈和特徵,提升應對和處理污染事件的能力。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實時線上監測技術已可應用於自動化持續測量一些重要水質及水文參數(包括溶解氧、酸鹼值、混濁度、懸浮固體、葉綠素-a 和水流速等)。相比傳統使用船隻往返進行實地監測採樣的做法,實時線上監測系統只需太陽能來持續驅動,有利長時間運作下減少碳足跡,達致低碳轉型。然而,因為海水本質成份的干擾,目前實時監測所採用的光學或離子選擇性探測方法僅能應用於有限的水質參數,而且監測儀器一般會需要較頻密的校準和維修保養以防止生物污染。此外,由於化學反應分析方法需要定期補充試劑及處理相關測試所產生的廢物,因此其應用於遙距實時監測系統亦有所限制。「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可支援有關實時線上監測系統的發展,包括開發相關營養物及細菌的檢測方法,改良校準及防止生物污染的方法,以及研發擷取實時高清影像和提升信息傳輸速度及能力以更有效實時監察現場情況等功能。
生態海岸線的應用以增加生物多樣性和改善水質
香港的大部分海岸線已由人造海岸線所取代。生態海岸線是可以在現有海堤和未來填海中考慮採用的措施之一,以支持經濟和人類的活動,增加海洋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及截存大氣中的碳。政府己在馬料水,龍鼓灘,西貢和荃灣進行試驗硬性生態海岸線組件,例如潮汐池和優化海牆。此外,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亦是政府首次工務工程中,於新建造的人造海岸線沿岸種植紅樹林作為軟性生態海岸線。然而,香港的生態海岸線的應用在香港仍處於初步階段。為了增加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改善水質,我們鼓勵研究採用不同的生態海岸線設計,探討在香港海堤上實施生態海岸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我們也邀請進行有關紅樹林從大氣中截存碳以抵消全球氣候變化對香港影響的潛在功能的研究。
蠔是濾食性動物,能夠過濾水中的懸浮無機粒子,從而增加水的清澈度和透光度。蠔亦是生態系統工程師,可以為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海洋生物形成一個礁石式生境。大型的礁石顯著地增強了生態系統的功能,例如用作生物過濾,碳儲存和作為其他海洋生物的育苗場。我們可以研究以不同形式的蠔礁在香港水域對提高水質和增加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性。
由於香港的廢物處置設施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飽和,因此減少和回收香港的廢物至關重要。政府正與香港本地大學合作,研究利用煤灰和海洋疏浚沉積物以製造生態海岸線組件,而這些組件亦正在香港水域進行測試,以檢視其增加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性。我們鼓勵研究利用回收廢料製造生態海岸線組件。